古安宫的蓝天
下午两点四十七分,我们的精灵在古安宫寺庙的庭院里停了下来。拉森的天空蔚蓝,点缀着层层叠叠的白云,宛如一幅宁静祥和的画作,却又蕴含着深邃的意境。从我们刚刚穿过的那座阴暗的历史地标——拉旺翁波——只需两分钟就能到达这里。虽然很近,却感觉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。
“我们在这里下车吧。”姆巴克·伊拉说着,打开了车门。雅加达创意旅游团下了车,朝着被红色和粉色灯光点亮的寺庙走去。一对欧式狮子雕像巍然屹立在门口,仿佛在邀请我们进入一段时光隧道。
但我们那位充满故事的导游马斯·阿吉克并没有立即邀请我们进去。他指着旁边的庭院。 “在我们去寺庙之前,有件事你应该看看,”他说。
触动你良知的纪念碑
那里矗立着一座纪念碑。我走近,凝视着上面镶着金字的黑色大理石碑文。碑文的标题引人注目,令人回味无穷:
中国和爪哇战士抗击荷兰东印度公司(VOC)纪念碑(1740-1743)
碑文讲述了“中国暴动”(Geger Pecinan)的悲剧——1740年10月,在巴达维亚发生的一场大屠杀,约有1万名中国人丧生。他们面临的指控只是幌子——违反移民和税收法规——而他们真正的目的是抢劫和勒索。
在混乱中,一个名叫Souw Phan Ciang(又名Khe Panjian)的人组建了一支民兵队伍,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作战。抵抗力量从巴达维亚蔓延至芝拉朋,并深入马塔兰控制的卡尔塔苏拉地区。拉瑟姆的历史便由此展开。
三个名字,一场抵抗
从巴达维亚出发的部队受到了当地名人的欢迎:陈辛哥(Tan Sin Ko,又名辛塞)、韦英吉(Oey Ing Kiat,后改名为拉登·图蒙贡·维迪亚宁拉特,拉瑟姆摄政王)、陈基维(Tan Kee Wie)等等。就连马塔兰国王帕库布沃诺二世(Pakubuwono II)也下令进攻荷兰东印度公司,但最终还是撤退了。
当爪哇贵族,例如曼库布米王子(Mangkubumi)、拉登·马斯·赛义德(Raden Mas Said)和拉登·潘吉·马戈诺(Raden Panji Margono)加入战斗时,抵抗力量不断壮大。然而,历史并非总是站在他们这一边。1743年,这场伟大的战役以人民的失败告终。尽管如此,反抗之火依然不息,并于1758年蔓延至巴厘岛。
这座纪念碑由拉塞姆居民协会建造,以纪念那些为祖国献出生命的人们。
讲述故事的雕像
我凝视着一排排金色雕像,它们傲然挺立,在武器的铿锵声和战争的咆哮中显得格外坚定。右侧,七位爪哇和中国的雕像以充满力量的姿态排成一排:有的挥舞着马来短剑(一种匕首),有的手持宝剑,还有的挥舞着反抗的旗帜。
他们的名字镌刻在雕像的底座上。其中一位是韦英杰(Oey Ing Kiat)——这位领袖并非因其皇室血统而受人尊敬,而是因其勇气和团结精神。离他不远的地方,矗立着陈基伟,一位年轻的战士,于1742年在曼达利卡海战死沙场。队伍的尽头,是拉登·潘吉·马尔戈诺——一位爪哇贵族,他拒绝公爵之位,但从未放弃斗争。
左侧,三尊身着殖民时期制服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士兵雕像伫立。一尊手持步枪跪地,另一尊手持荷兰东印度公司旗帜。构图清晰:一位人民战士冲锋陷阵,对抗殖民者,象征着反抗贪婪。
马斯·阿吉克指着其中一尊雕像说道:“这是拉登·潘吉·马尔戈诺,”他说,“他是拉塞姆斗争中的关键人物。他本应成为摄政王,但历史另有安排……这个位置落到了他的朋友黄英杰的头上。”
我凝视着黄英杰的雕像——一位谦逊的华裔穆斯林。爪哇华人社群选择他为领袖,并非出于血缘关系,而是因为他真诚的领导。
拉森大爆炸
要理解这座纪念碑,就必须追溯其最初的创伤:1740年的“格格·佩奇南”(Geger Pecinan)。巴达维亚种族灭绝的悲剧爆发,并蔓延至拉森——这座曾经和平而国际化的港口城市。华人和爪哇人之间原本和谐的关系——通过婚姻、贸易和兄弟情谊——突然被共同的愤怒所维系。
大屠杀的消息伴随着难民的涌入而来。但涌现的不是恐惧,而是战斗的决心。三个名字在这里汇聚:拉登·潘吉·马戈诺(Raden Panji Margono)、韦英杰(Oey Ing Kiat)和陈基伟(Tan Kee Wie)。他们拒绝屈服,选择了抵抗。
他们的军队多次攻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据点,甚至围攻了卡尔塔苏拉——这座本应保护人民的宫殿。但背叛却来自内部。马塔兰国王帕库布沃诺二世背叛了荷兰东印度公司,并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结盟,争夺权力。历史由此发生转折。
寂静的宫殿,摇摇欲坠的堡垒
帕库布沃诺二世选择与荷兰东印度公司(VOC)站在一起,留下了深深的伤痕。1742年,他逃离了卡尔塔苏拉,并将宫殿迁至苏拉卡尔塔。正是在这里,《吉扬蒂条约》和《萨拉蒂加条约》被撕毁——这标志着伊斯兰马塔兰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之间裂痕的开始。
我凝视着拉登·潘吉·马尔戈诺的雕像。他面容平静,却似乎背负着历史的重担。我不禁思考:如果卡尔塔苏拉选择与人民站在一起,历史会不会有所不同?
但历史没有“如果”。它是无法抹去的痕迹:流淌的鲜血,聆听哭喊的石头,以及只能铭记的我们。
不容错过的痕迹
离开前,我回首一瞥。一排排雕像如同默默的朋友,守护着过去的秘密。拉森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一个脚注。它是鲜为人知的一页,爪哇人和华人曾在这里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起来:独立。
我们默默地离开了纪念碑。但我相信,只要有人前来,书写,铭记,这个故事就永远不会消逝。
拉森抗争纪念碑不仅仅是一座纪念碑。它提醒我们,可以超越种族界限,共同对抗不公。最大的敌人有时不在外,而在自己的堡垒之内。
在聆听了拉森三剑客——拉登·潘吉·马戈诺、韦英杰和陈基伟——的英雄事迹后,我们走进了古安宫。拉森至今仍承载着许多故事。